knowledge

Fun Learning

文化經典親子劇(三)《春秋探險家》 2013

人物介紹


關於孔子的「周遊列國」

春秋探險家》這一齣戲,講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。以戲劇來說,其中演繹的成分居多,最跟史實不符的,就是埋藏了「尋寶」這個冒險刺激的動機。孔子當年周遊列國,其實跟尋寶一點關係都沒有,而且過程非常不浪漫,甚至非常困頓、危機重重。不過在戲中為了增加趣味,把一個「周公寶鼎」的寶物放進來引起天下人的興趣,或許更可以吸引大朋友小朋友的目光吧。

孔子五十四歲的時候,本來在魯國擔任「大司寇」(這個官職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院院長一職),不過因為孔子把魯國治理得越來越好,引起了鄰國齊國的警惕,於是齊國就送了許多的美女來色誘魯國國君。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孔子所希望和喜歡的,所以孔子便進宮廷勸諫國君。這一下讓魯國國君對孔子產生了猜忌,於是就解除了孔子的官職。這對孔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,也造成了孔子決意離開魯國,到其他的國家尋找施展政治抱負的重要原因。

五十四歲,對古人來說,其實已經是很大的年紀了,尤其以前醫療品質根本不像現在這麼好,年紀這麼大要離鄉背井,真的是要冒很大的健康風險的。

  
除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之外,另外很麻煩的就是交通和通訊。這兩件事情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,簡直是沒有辦法想像的麻煩。當時的交通,沒有現在的馬路,沒有現在的汽車和火車,更不要說是飛機這樣的交通工具了,當時最快最豪華的就是馬車,道路要是能有寬一點的路,或是上面舖了石子的路,就已經可以媲美現在的高速公路了。加上當時各國之間開始漸漸有了摩擦,交通上是很險阻的。因為交通資訊的不發達,孔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前往的地方,到底道路通不通?有沒有危險?這些問題,都增加了這趟旅程許多不確定的風險。

  
至於通訊,不但沒有手機和電話,可以用來聯絡千里之外的對象;連信件,也都是由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輾轉運送的。在那個時代,只要一出遠門,可能就必須要有回不來的打算,十天半個月沒有消息是常態,更多的是三兩年回到家,大家聚在一起喜極而泣的重逢畫面。

奇蹟似的,孔子這一趟旅程,花了前後十四年的時間,雖然就現在來看,去過的地方不多,也只是現在中國的幾個省份,但是這麼漫長的時間,路上有這麼多的危險,然而最後卻化險為夷,在孔子六十八歲的高齡,仍然安返魯國。到底這是命運成就孔子的偉大?或是孔子真有過人的智慧?到現在依舊是許多人心中最有興味思索的問題。

子路


在孔子所有弟子當中,陪伴孔子最久,個性也最鮮明的,就是只小孔子九歲的子路。歷史上的子路,是個非常粗野魯莽,卻也非常質樸直率的人。孔子第一次見到子路的時候,他頭戴著以公雞毛裝飾的帽子,帶著以豬皮裝飾的刀,對孔子很不禮貌,不過孔子卻沒有生氣,反而用讓子路折服的方式,讓子路知道自己原來是很魯莽的人,讓子路對孔子產生真正的敬意,拜求孔子作為他的老師。後來孔子收子路做學生之後,教導子路什麼是「禮」,這才把子路培養成一個知書達禮的人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從子路當了孔子的學生之後,就再也沒有人敢對孔子不禮貌了,或許是因為子路從此成為了孔子的保鑣之後,讓誰都對孔子身後有一個身材魁梧,嗓門又大的學生不敢輕舉妄動。

子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中,說話最有趣的一個。有一次孔子問子路喜歡什麼,比起其他學生,子路就很直率的說:「我喜歡長劍。」有一次孔子稱讚顏回,子路就不服氣的說:「如果現在是要打仗,只有我能保護老師。」言下之意,好像是說,孔子很偏心,只喜歡顏回,沒有把子路排在第一位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子路的表現是很直接,甚至是有些孩子氣的。或許有人會覺得子路很莽撞,頭腦簡單,四肢發達,不過相對於其他喜歡拐彎抹角,處處猜測他人心意的學生來說,子路無疑還是有他令孔子喜歡而帶在身邊的特質。而在本劇中所演出的,孔子去拜訪南子的事情,這是確有其事,並非虛構的。在歷史上,子路就是直接就跳出來質問孔子:「老師,這不合禮節吧?」可見得,子路是一個非常勇敢去質疑老師的學生。

不過子路雖然會去質疑老師,可是孔子很明白,那是因為子路非常尊敬自己的緣故。曾經有一次孔子就感嘆:「天下無道,我大概只能乘著木筏到海上去漂流;而如果真的要到海上漂流,大概也只有子路會跟隨我吧。」聽到老師這麼說,子路當下沾沾自喜,真覺得這對自己來說事一個莫大的稱讚,馬上就對孔子說的這件事情認真了起來,還問孔子準備什麼時候要出發。不過對於子路這麼容易就開心,而把這件事情當真,孔子於是開了子路一個玩笑。夫子說:「子路啊!你的勇氣真是勝過我太多了,馬上就說要出海,可是我們現在連做木筏的材料都還沒找好呢!」

子路來自鄉野,個性難免粗魯,不過,子路是個很孝順的人。在二十四孝禮所記載的「為親負米」說的就是子路喔。



子貢


如果要說最尊敬孔子的學生,那應該就是子貢了。孔子年紀很大才過世,他很欣賞和喜愛的幾位學生,都比孔子還要早就過世了,像是子路、顏回都比孔子更早離開人世。這些事情都讓孔子非常傷心難過。唯有子貢,一直陪伴著孔子,守在孔子身邊,甚至到孔子過世之後,還在孔子的墓旁搭建了一個小茅屋,繼續為老師守了三年喪的。

在子貢心中,孔子是非常崇高而偉大的人。曾經有人對子貢說:「我覺得你比你的老師更有能力呢。」子貢一聽,立刻反駁他說:「我這個人,就好像一般的住宅,圍牆矮矮的,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裡面有些什麼東西;而夫子就像是圍牆非常非常高的宮殿一樣,一般人是難以看到夫子的真才實學的啊。唯有順著夫子的道,潛心修習,才能了解夫子偉大的地方。」這段話,後來就被引申成稱讚孔子學問高深的成語「萬仞宮牆」。

子貢雖然在所有弟子當中,不算是最聰明的或是反應最快,但他卻是最常跟孔子討論各種問題的弟子。他會對許多觀念提出自己的想法,然後請教孔子,孔子在給予自己的意見。譬如他曾經問過孔子:「雖然窮困但是不會去諂媚別人、雖然富有卻不會驕傲,這樣是不是很好呢?」孔子就告訴他,還不如「雖然貧困但是活得很快樂,雖然富有可是卻很懂得禮節。」

雖然我們說子貢並不是反應最快,但是他處事圓融,能力也強,人緣又好,也很理性,所以他的各方面的條件,大概可以說是孔子弟子中最周全的一個人,因此他在孔子身邊,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,對修習學問也有很多的體會,出來當官,官職也不低,可以說是弟子之中的意見領袖,孔子後來也非常仰賴他,因為他很能打理大大小小的事情,而孔子周遊列國,離開魯國旅遊這麼多年,帶了這麼多的弟子同行,其實一路上所需要的旅費是很龐大的,要沒有一個管理財務的總管,這是很難完成的旅程。據說,這個籌措旅費,管理這個旁大的旅遊隊伍的,就是子貢呢!

歷史上的子貢,是個非常尊敬老師、很正直、口才非常好、也很會做生意的人。他曾經憑藉著口才,幫助魯國躲過一場戰爭呢!除此之外,子貢也是個很會安慰別人的人。孔子遇過很多的危難與挫折,這些事情經常打擊孔子的信心。像這個時候,孔子總是會找子貢訴苦呢,所以在孔子在世最後的那幾天,孔子的精神已經很不好了,除了孔子心中常常想起的周公之外,孔子最想見的,就是子貢了,可見得子貢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。


冉求


要說起經常被孔老師罵的學生,冉求可能是其中一個喔。不過,孔子雖然經常責怪冉求,不夠努力去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,但是對於冉求的能力,孔子卻是非常讚賞的。歷史上的冉求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,而且不只是多才多藝而已,冉求還懂得率兵打仗。在一次齊國出兵攻打魯國的危機當中,冉求請求魯國勢力最大的三個大官出兵,可是只有一個答應而已,而且願意派出的兵力少得可憐。冉求於是親自率兵,背水一戰,即使兩邊的軍力相差懸殊,但是冉求親自衝鋒陷陣,身先士卒,加上策略高明,出奇制勝,結果打了勝仗,挽救了魯國。

不過冉求為什麼會懂得率兵打仗呢?也曾經有人問過冉求這個問題,而冉求回答,這是跟孔子學的。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孔子教導學生的,並不是只有我們以為的詩書禮樂而已喔!因為孔子本身,也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,他的父親叔梁紇,就是一個孔武有力的將軍,頗有戰功,孔子身體裡既然有父親的血液,能文能武對他來說也就是不足為奇的事了。孔子既然在教授學生的科目裡,可以排出「射」(射箭,應泛指武藝一項)、「御」(駕車,應泛指騎術,駕馭之術)這兩個科目,顯然孔子的學生在武術學習、作戰技巧、兵法策略上都是有涉獵的。

冉求後來位居高官,是個政治人物,很多時候他必須要順著在上位者的心意,而無法像孔子所希望的那樣,成為一個在道德修養方面非常高尚的政治家,這也是孔子時常對冉求失望的原因。

雖然如此,冉求是孔子所有學生當中,成就最傑出的一個。在政治生涯上,甚至超越了他的老師,當上了魯國的大官。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末期,也是冉求先回魯國,幫助魯國打敗齊國,在戰爭中取得功勞之後,冉求利用機會在魯國大臣季康子面前遊說,才讓季康子願意以重禮,把孔子請回魯國。

季康子想要把孔子請回魯國的時候,他問冉求:「我想把孔子請回來,但是我請得回孔子嗎?」原因是當初季康子的父親季武子,就是因為跟孔子不和,而在魯國國君面前,想辦法把孔子的官位拔除的人。季康子擔心孔子會因為過去的恩怨情仇而不願意回魯國。冉求便說:「應該是可以的,但是絕對不能找道德修養不足、人品卑劣的人去請孔子。」因為冉求這樣說,讓季康子確定可以把孔子迎回魯國,於是立刻派人非常隆重的迎接孔子,讓孔子得以結束長年在外漂泊的流浪生涯,回到故鄉安享晚年。可見得,冉求也是非常了解老師的呢!